首页
学校概况
现任领导 学校简介 机构设置 学校标识
师资队伍
教育教学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科学研究
特殊教育
国际交流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招生就业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留学生招生 成人教育 学生就业
公共服务
学校标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大人物首页 >> 正文

引路星光 | 从“零的突破”到“质”的飞跃,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实现科研“三级跳”

发布时间:2025-11-13


在长春大学蓬勃发展的征程中,广大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中坚力量,是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他们中,有潜心教学、桃李芬芳的教学名师;有润物无声、护航成长的“三全育人”先进个人;有亦师亦友、恪尽职守的优秀辅导员;有勇攀高峰、协同创新的科研工作先进集体;有心系学生、默默奉献的学生工作先进集体。他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学识功底和博大的仁爱之心,在各自的岗位上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书写着育人华章。

为集中展示我校教师和育人集体的风采,激励全体教职员工见贤思齐、争做先锋,特推出“引路星光”系列报道。希望通过他们的先进事迹,生动展现长大人恪尽职守、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凝聚起更为强大的育人合力,引导广大师生以他们为榜样,携手并肩,砥砺前行,在新征程上共创佳绩。

这是一个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集体,在这里,师生同心,教学相长,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在这里,同窗共济,在代码的海洋里并肩探索,在项目的攻坚中默契协作。2025年,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获评“长春大学2024—2025学年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学院汇聚了涵盖AI、大数据、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等多个领域的资深教授与青年骨干,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攻关的良好格局。近年来,学院不仅实现CCF A类期刊论文“零的突破”,在科研育人、产业对接等方面亦成果显著。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凭借一支结构合理、协作紧密的科研骨干团队,实现了科研实力令人瞩目的“三级跳”。


破局之路:破解科研困局

在学院科研奋进的征程中,学院党委书记李纯莲始终将科研创新置于学院发展的核心位置。她精准把握方向,积极引育人才,全力破除障碍,为学院科研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谈及学院科研脱颖而出的关键,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赵剑表示,这并非依赖单一“杀手锏”,而是学院“多种优势形成的综合实力”。他回忆道,几年前学院科研曾面临“方向分散、青年教师成长缓慢、成果质量难以突破”的瓶颈。彼时,学院中的博士等科研人员在竞争中常处于劣势,科研产出陷入“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恶性循环。

为打破困局,学院制定了《科研强院三年行动计划》,核心是构建“有组织科研”模式。“我们不再让教师‘单打独斗’,而是根据学校整体科研方向,将学院教师分成多个专项小组,聚焦AI、大数据、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集中攻关。”赵剑解释道,这种模式不仅整合了分散的科研力量,更让学院中的青年教师在资深教授的带领下快速成长,稳步提升科研能力。

同时,学院推动科研成果分层产出,涵盖学术研究、应用研究与科研育人三大维度。学术研究上,鼓励教师冲击顶级期刊与高水平项目;应用研究上,深化与产业界对接,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科研育人上,将科研项目与学生培养紧密结合,实现“以研促学”。正是这种“三位一体”的综合布局,让学院科研逐步走出困境,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破壁之喜:实现零的突破

2024年,学院以第一单位在CCF A类期刊《IEEE TKDE》发表论文,这一“零的突破”成为全院科研里程碑。谈及背后故事,赵剑感慨道:“这既是学院多年厚积薄发的结果,也离不开有组织科研的支撑。”

这一突破不仅提升了学院的学术影响力,更点燃了学院全体教师的科研热情。“以前,很多教师觉得‘A类期刊遥不可及’,但现在大家都相信‘只要方向对、肯坚持,就一定能出成果’。”赵剑表示,在有组织科研的方向引导下,学院科研成果实现“井喷式”增长:通过几位教授作为带头人,从大团队到小专项小组有组织地向同一方向聚焦,实现了从以前一年几个发明专利到如今一年50多篇SCI和30项授权专利“质”的飞跃,其中今年发表的SCI中还有4篇顶刊。学院整体科研水平实现了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


科研赋能:三位一体促发展

专业布局与科研方向协同是学院发展的重点。学院构建“专业链+课程链+创新链”三位一体体系,让专业与科研同频共振。以人工智能专业为例,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大数据科研深度融合,课程内容紧跟前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便能接触到学院的最新研究成果。

“专业为科研提供人才、平台与方向,科研反哺专业,形成良性循环。”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匡哲君解释,一方面,专业培养的优秀学生为科研团队注入新鲜活力,实验室为项目开展提供坚实保障,专业方向为科研选题提供重要参考;另一方面,学院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的科研经验有效提升教学水平,进而优化专业建设。

现在,学院各研究方向与相关专业深度协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对接虚拟现实产业,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软件工程专业对接开源鸿蒙,围绕其开展科研并将核心技术纳入课程,助力学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这种深度融合既提升了学院的科研实力,也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学院赢得了良好声誉。


育人之暖:科研反哺教学

“科研反哺教学”是学院坚守的核心理念。匡哲君强调,科研不仅要出成果,更要培养人才,让学生切实受益于前沿研究。

融合教育无障碍教学辅助平台的研发与应用便是学院践行这一理念的典型案例。第一批听障孩子进入融合教育课堂后,面临着课堂语义理解困难、信息提取不全等问题,许多孩子因跟不上课堂节奏又回到了特教学校。针对这一现状,学院教师历经5年实践研发,成功开发出融合教育无障碍教学辅助平台,通过视觉增强补偿和语义分析并运用文字进行反馈。实践证明,该项目切实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便捷高效。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平台相关技术,更深刻理解了科研的社会意义。学院研发的这一平台,其创新成果于2023年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平台创新模式也荣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充分彰显了教学价值与社会价值。

“十万行代码育人工程”“以赛促学”是学院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竞赛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能帮助他们建立学术自信。学院通过承办虚拟现实大赛等赛事,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学生参赛时将课堂知识与学院的科研成果相结合,有效锻炼了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力。其中,虚拟现实场景可应用于呼吸康复、运动康复等具体科研场景,并结合相关项目需求进行驱动开发,让学生不仅能在竞赛中得到锻炼,还能深入理解项目的实际价值,并基于此开展二次拓展开发,实现专业能力的稳步提升。


锚定未来:勇攀新高峰

面对未来发展,学院目标清晰明确:“培育国家级领军人才,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奖项,冲击计算机学科博士点。”

为实现这一目标,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制定了详细路线图:以现有重点实验室为基础,进一步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加强与顶尖院校、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为申报国家级实验室奠定坚实基础;加大人才扶持力度,为学院教师提供更优质的科研平台与发展空间,鼓励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研究。赵剑表示,下一个“山头”是博士点申报与领军人才培育的双重突破,“这对学院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正以坚定的信念、务实的行动向更高科研目标迈进。相信在“协同创新,坚韧不拔,服务社会”的精神引领下,这支团结协作的科研集体必将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上一条:引路星光 | 管理学院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夯实科研高质量发展根基

下一条:王金玲:跨越文化桥梁的耕耘者